2014年9月5日 星期五

優質書系列 – Sony(新力) 二十八

箴言 4:5 
要得智慧, 要得聰明. 不可忘記, 也不可偏離我口中的言語.


“我認為世界經濟貿易體系有很大的危險性,國與國之間因特定的貿易問題而起的紛爭,只是表面問題。我認為主要癥結出在貨幣上。為了在自由開放的經濟體係中進行經濟活動,買與賣都要求適當的價格。

價格當然受供需的影響,那是自由經濟體系的基礎。如果我把值1,000日圓的產品賣給美國或英國顧客,我會預期對方付給我相當於1,000日圓的美金或英鎊。這種兌換的匯率必定是公平的,而且應該能反映出各國產業的相對競爭力,因為我覺得產業應當是決定一國幣值的主要因素。

1971年,美國總統尼克松實施美元貶值。包括日圓在內的所有貨幣,也可以擺脫舊有固定匯率的限制,自由浮動。結果日圓對美元馬上升值了約15%。我以為這個浮動制度會受到國際協議的監督,不使匯率起伏太大,或遇到人為的影響。然而我們沒有料到商品競爭力之外的另一項因素 ─ 套匯者,他們有可能左右世界貨幣的幣值。貨幣投機者只根據一項標準來決定買賣那種貨幣,即利潤。結果導致了匯率的不斷變動。但這種變動卻與產業競爭力無關。在這種情況下,廠商幾乎完全無法掌控自己產品的價格。”

商場上大家以金錢為基准,作為投資決定和經濟活動的標準。一旦投資報酬受制於變化無常的因素,就妨礙了進一步的投資,產業就會瓦解。

企業的正常活動不是為賺取套匯交易的利潤,也不是為了進行併購。產業的正常角色是改良現有產品及開發新產品。

“商場上大家以金錢為基准,作為投資決定和經濟活動的標準。一旦投資報酬受制於變化無常的因素,就妨礙了進一步的投資。”

1973與1979年的石油危機,使大量金錢流向了石油輸出國。美國的對策是,緊縮貨幣是提高利率,以對抗通貨膨脹。這些措施又使資金流向美國,以賺取高利息。於是有些美國公司發現,通過奪匯賺的錢,比製造和銷售商品賺的還多。所以美國產業的基礎建設遭到削弱,許多公司甚至把製造廠移向海外。

糾正匯率波動的行動開始於1985年,結果是日圓對美元增值了35%以上。對日本中小企業造成了嚴重的影響。


全球顯然需要更有效的貨幣交易體系。這個體系最後會是什麼模樣,我們現在只能猜測。但必須要所有行動了。一個實業家也許辛苦了很長時間,好不容易使成本降低了2%,可能卻突然發現,該國貨幣在一天之內就變動了10%到15%。這種情況消蝕了企業的創新意願,使先前的計劃陷入困境。

沒有留言: